五月,一個讓媒體人競折腰的月份——從月初到現在,已經有多名年輕的媒體戰士倒在了自己的戰壕中。
5月18日,央視財經頻道馬姓編輯因胃癌去世,年僅36歲;5月22日,《深圳晚報》黃姓文藝記者因癌癥醫治無效去世,30歲;5月24日,鄭州電視臺政法頻道記者劉健因勞累過度去世,28歲……操勞一生,在而立前后就匆匆離世,他們得到的,只有親人的眼淚和旁人的嘆息。
不是我對死者不敬,而是身為同行,吾心有戚戚。
隨著生活成本的不斷瘋長,“過勞死”現象已不僅僅只針對媒體圈。再往前數數,5月14日,美女模特艾薇薇因長期勞累患急性白血病去世,年僅22歲;4月19日,上海復旦大學女教師于娟因乳腺癌去世,32歲;4月10日,普華永道員工潘潔因過度加班患急性腦膜炎去世,25歲……整個社會都已經陷入一種對財富成功極度的渴望中,獲得社會地位和公眾認可使年輕人不得不追求更高的職位、更多的收入。上有父母要孝敬,下有兒女需撫養,還有住房、醫療等大筆開銷,白天在公司當拼命三郎、晚上在家里當好老公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。
復旦大學女教師于娟被確診乳腺癌晚期后,在她的“生命日記”中曾經寫道:“健康真的很重要,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,你會發現,任何的加班,給自己太多的壓力,買房買車的需求,這些都是浮云,如果有時間,好好陪陪你的孩子,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,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,和相愛的人在一起,蝸居也溫暖。”
都是風華正茂的年齡,都是正值干事業的階段,有的人安心啃著老,有的人放棄一切奔走在旅途上,有的人生命的意義就是不停跳槽,有的人拼命工作著卻總是哀嘆不如別人嫁得好……這是世界上最難的一道算術題,這也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一道算術題:你的幸福感和你工作的時間是成正比嗎?
央視《第一時間》制片人朱海峰說,在同事的追思會上,每個人都表示要熱愛生活、保重身體,但“不是我們自己不愛惜身體,而是身不由己”。真的嗎? 所謂身不由己,其實只是一個貪婪的借口罷了,一個人活著,夜夜笙歌也好,周游世界也好,功成名就也好,身體沒了,一切都是浮云。活著,才是王道。所以,我們要學會說不,對加班說不,對老板說不,對一切危害生命和健康的要求說不。當然,首先是要和向上爬的愿望說不,這很難吧?
其實,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健康人,多好。明天,我們去老板辦公室,一起對他說不吧。